
百分之七十处置率能达到吗?
发达国家城市把污泥处置看得与污水处理同等重要,在污水处理技术和规范较成熟的国家,一般建污水处理厂的同时会建污泥处理装置。通过脱水、发酵等工艺,将污泥变废为宝。与此相比,中国城市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就是另一种真相: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污泥产生量增长迅速,但污泥处理处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于极端依赖从末端治理环境的中国来说,污水处理、污泥处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多年以来却是污水建设“大跃进”,污泥处理建设被有意、无意漠视。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要达到70%左右。这个目标相对之前有所下调,但专家认为,以目前的政策落实情况判断,仍难以完成。此前,《“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
我国的污泥处置之路走得很不平坦,污泥产量一直在增加,污泥处理处置能力也在增加,但这两个“增加”的幅度不一样。所以,我国现在的污泥处置总体状况相对来说更差了。大部分污泥都称不上妥善处置,只是简单地弃置和堆埋,这都会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环境治理效果。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委员会主任杨向平介绍,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爆发尚需时日。若要完成规划目标,解决运营成本问题,真正落实已有政策是关键。
政策监管何时到位?
多位环保专家表示,目前技术已经不是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面临的关键问题,政策缺失监管缺位已成为公认的污泥行业问题的核心。自2000年起,我国已有十余部有关污泥处理行业的政策、文件、标准、技术指南陆续发布,但这些政策多集中在技术政策或技术指南等细节性政策上,而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政策至今仍是空白。
目前我国有关污泥的政策还属于供给型政策,停留在如何将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层面,如果想度过发展的壁垒,政策层面还是要有一定的突破。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王凯军总结道,要促进污泥市场化的相关政策的完善,推广政府对服务和产品的采购,将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结合起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终形成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杭世珺曾一针见血地表示,“地方的监管力度不到位,再好的技术也没有用。”杨向平也指出,要加强各个部门要协调管理。解决污泥问题不能只靠一个部门。此外,要对上游的废水排放和下游的污泥处置进行科学的监管,从整个指标、责任、政策、监管,完成整个的管理链,污泥处理处置才能快速的发展。
污泥打响品牌战
我国污水处理“重水轻泥”导致的城市污泥“二次污染”,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而随之而来的商机让环保企业伺机而动,污泥处理项目相继“上马”,污泥行业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其中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投资347亿元,污泥处理处理市场已进入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的职业经理人唐骏曾经预测:“中国以后每个市每个县都会建污水处理厂,随之产生的污泥处理市场巨大。”在近几年,包括红杉资本、联想投资、青云创投、启明创投、德同资本、凯旋创投等在内的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闻风而动,纷纷布局污泥处理产业,这个原本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行业现在成了众人哄抢的“香饽饽”。
资本的大举涌入改变了污泥行业原本的格局,资本的力量不仅推动着企业规模和技术的发展,同样在污泥行业里掀起了兼并收购的“巨浪”。拥有雄厚资金支持的大型水务集团不断扩展着自己的版图,拥有先进技术的小型公司则抱着“金刚钻”待价而沽。